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来了 回收企业却“吃不饱”?

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来了 回收企业却“吃不饱”?

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来了 回收企业却“吃不饱”?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来了 回收企业却“吃不饱”? 2021-11-16 08:44:48 来源:科技日报

往年的数据显示,当年报废的动力电池总量达到7.4万吨,但当年全国首批5家“白名单”企业仅回收约0.5万吨动力电池,其余6万吨动力电池“不翼而飞”。

更换一块新电池,整个过程大约需要6万元。“再多一点钱,就可以直接买新车了。”这让新能源的所有者公刘有点“痛苦”。毕竟这款新能源车5年前的价格,补贴后才10万。

这款车的行驶里程已经超过15万公里,当初宣传的300公里续航里程“现在连一半都跑不了”。

经过测试,这款车的动力电池容量已经下降到70%以下。因为已经超过厂家承诺的8年或15万公里的质保期,公刘只能自费更换电池。

废旧电池的折旧能抵消多少?4S商店给出的计划非常令人失望。如果4S商店回购,这将是“几乎免费的”。工作人员说“你可以自己处理”,但是你自己怎么处理呢?公刘不知所措。

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只是公刘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借助政策、资本等多种力量,***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可谓一路狂奔。***汽车工业协会刚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6.6万辆和254.2万辆,累计销售渗透率达到12.1%。这意味着,***每售出8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同时,首批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面临“退休”。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接近80万吨。

如何处理报废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电池回收成为新的行业出路。面对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如何做好电池回收工作,提高资源回收水平?产业链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堵点」?

“白名单”拼不出“黑作坊”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其成本约占整车的40%。

从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来看,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8年,有效寿命为4-6年。招商证券研究报告分析,如果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为4-6年,往年生产的动力电池将在往年分批进入报废期。预计从往年开始,我国将迎来比较好个动力电池报废高峰期。

退役电池该何去何从?

动力电池的理想回收模式有两条路径:分步利用和原料回收。前者是将退役的动力电池拆解重组,应用于储能等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后者是从废电池中提取钴、镍等昂贵的金属材料。

据珠海众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介绍,当电池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性能要求而退役时,经过对电池外形和性能的评估和测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重整处理后,可用于其他对电池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如电网储能、低速电动汽车等。

对于不能降解继续使用的动力电池,回收是它的最终归宿。将电池模块进行细分,然后放入极片粉碎装置,再从中提取镍、钴、锂等金属材料,制成碳酸锂等产品,再次用于新电池生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为了保证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往年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主体责任。

往年以来,工信部陆续公布了两批26家企业进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标准条件》的名单,俗称“白名单”。

但现实是,“白名单”无法与“黑作坊”抗衡——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带来安全和环境风险。

如何在网上“找到”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商?科技日报记者在百度、淘宝甚至仙寓上尝试了几次关键词搜索,均未果后,“汽车底盘回收”终于浮出水面。搜索到的封面图片大多是密密麻麻堆积的动力电池模块,上面有回收者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号,产品价格相差很大。但在详细介绍中,注明全国各地家中均可回收各类动力电池,“量大价优”。

记者咨询了一些有公刘新能源汽车电池型号的商家。多数商家表示具体报价视电池情况而定,其中一家给出了不低于“每千瓦时(kWh)100元”的价格,超过了4S店给公刘的报价。但无一例外,所有商家都不在“白名单”上。

往年的数据显示,当年报废的动力电池总量达到7.4万吨。然而,当年全国首批5家“白名单”企业仅回收了约0.5万吨动力电池,其余6万吨动力电池“失踪”,大部分流向了“白名单”之外的企业。

一位动力电池回收从业者向记者描述了他所了解到的一些企业处理动力电池的场景:从汽车上拆下来的动力电池模块堆放在空的空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电钻、螺丝刀、扳手散落一地;先是人工***拆解,再是更简单粗暴的粉碎工艺,扬起的粉尘弥漫了整个车间,3322名工人在里面忙碌,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除了操作安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有专家说,20克的手机电池可以污染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约50年。更大更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含有镍、钴、锰等重金属,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体环境中容易水解产生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可能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一些小作坊在动力电池拆解粉碎过程中,对废气、废液、废渣不进行处理,甚至随意排放,拆解过程中仍存在爆炸风险。

“如果不尽快完善回收监管体系,严格控制报废动力电池流向,将带来环保和安全隐患,甚至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动力电池制造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正规军吃不饱饭很难盈利。

为什么正规军打不过小作坊?其实做“白名单”企业并不容易。

在拆解过程中,需要电池组智能拆解系统、电池自动切割装置、2-3吸收塔、袋式除尘器、尾气焚烧系统和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水处理设施...赣锋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白名单”上的企业,其负责人谢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企业在标准化处理方面的投入。

高成本投入也导致正规企业在回收端无法与小作坊企业直接竞争。正规企业的技术和环保投入占很大比重,而不规范企业和小作坊的投入几乎为零,可以用更高的价格买到电池。

“我们要满足50多个评价条件,才能进入‘白名单’。往年,我们仅升级工厂就花了几百万元。”蓝谷智慧(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能源整合部总监王晓鹏直言,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混乱,标准化企业受成本限制处于劣势。

上海交大产业研究院回收产业团队负责人、副研究员张曾经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进行过调研。据他介绍,应用动力电池的企业在处理电池时,最常采用集中拍卖的方式。但通常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会审核参与竞标的回收企业的资质;小企业一般没有严格的要求。“可能是谁的价格高就给谁”。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进入报废年限的车辆基本都是达到强制报废年限的营运车辆,比如前期进入市场的电动公交车、出租车等。此前,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置模式是各运营公司将电池转售给出价较高的企业或个人。

这导致了正规军“吃不饱饭”。

“目前国内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没有空白。”在今年年初举行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白名单”企业之一的浙江华友回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豹直言,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面临的问题不是产能不足,而是可回收的电池数量有限。据魏豹统计,仅首批列入“白名单”的5家企业就能处理60万吨,对于目前20多万吨的废钢来说绰绰有余。

谢也同意这一点。“目前回收的动力电池大部分来自电池厂的下脚料和生产过程中的废电池,可供使用的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并不多。”

不过,郭认为,市场规模的扩大是迟早的事。“我们的全生产设计产能是20万吨,目前已经投产10%左右。空间还是很大的,但前提是打击小作坊,规范产业链”。

郭等人期待的是真正的退休潮。

“早期的动力电池行业规模较小,没有记录在国家追溯控制系统中。进入市场后被多方流通,导致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没有回到正规回收渠道,极大影响了电池回收规范化企业的业务发展。”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

同时,他强调,目前回收的动力电池主要是磷酸铁锂电池,有价金属和材料含量低,回收经济效益低,甚至有流失的可能。而三元锂电池含有大量有价值的金属和材料,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较好,但进入市场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短,尚未进入报废期。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正规电池回收企业很难盈利,还没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进入蓝海还是要形成产业合力。

无论如何,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目前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一片蓝海摆在企业面前。

特斯拉、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等巨头都准备尝试。

10月12日,当代安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集团控股子公司“白名单”企业之一广东邦普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拟在湖北省宜昌市姚家港化工园区田家河区投资建设邦普集成电池材料产业园,总投资不超过320亿元人民币。

回收方面,除了与汽车厂商合作回收电池,很多企业也在加紧布局自建回收体系。谢说,他的公司下一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回收网点,在珠三角、华北、西南等动力电池密集地区设立回收拆解网点,就地拆解粉碎电池,只运输回收的原料,避免电池长途运输带来的安全风险和资金成本。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171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综合利用企业在全国31个省市设立了9985个回收服务网点。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从电池生产企业到终端利用企业的众多企业。要有效开发这片蓝海,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

张认为,当前行业“各说各话”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动力电池利用过程中安全可靠性的不确定性,“阻碍了阶梯利用产品市场的推广。”

针对动力电池数据信息共享问题,魏豹呼吁行业内统一,“上游汽车和电池生产企业应与下游回收企业共享电池数据,提高回收效率”。

据悉,目前已有多家相关企业开始联合行动维护行业生态。7月16日,吉利集团、浙江天能、浙江魏超等9家新能源汽车及电池重点企业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抵制小作坊”。他们表示,在废旧动力电池拍卖中,将限制竞标企业上“白名单”,不让中间商和小作坊企业参与竞标;同时呼吁全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遵守和规范废旧动力电池的流通渠道。

这被视为行业内部向以小作坊企业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回收灰色产业链正式开始“宣战”。

相关政策仍需细化落实。

郭视“双碳”目标为契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目标之一是减少碳排放。行业回收的动力电池越多,生产的新电池就越少,碳排放也就越少”。

谢也认为,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进一步发展,由此产生的大量报废动力电池也将走上规范化处理的道路,这对相关企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他也希望未来随着碳交易市场等相关机制的逐渐成熟,规范的企业能够在“碳”经济中占得先机。

张表示,在“双碳”目标下,更重要的是衡量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价值。“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行业内部的环保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导致行业的竞争力看似很弱。但作为‘减碳’产业,其未来的产业价值会逐渐显现,这需要政策的适当引导和支持。”他说。

此外,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收紧锂、钴、镍等电池原材料的约束。“***钴资源紧缺,95%的需求依赖进口,大部分用于制造动力电池。”张认为,更重要的是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回收利用,减少对源头矿产资源的依赖。

目前,相关部门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指明了方向。

今年7月初,国家***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开展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行动,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追溯管理体系。8月19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阶梯式利用管理办法》,鼓励行业上下游企业加强信息共享,要求企业按照给定标准和实际数据对动力电池进行检测,评估残值,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

此外,工信部***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骆俊杰近日也在发布会上表示,接下来,工信部将从法规、政策、技术、标准、行业等方面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工作,提出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回收体系、加强技术创新等多项措施。

政策已经出台,但生效尚需时日。在一些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相关政策文件普遍还是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不仅缺乏强制性约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比如一直困扰梯队利用企业的标准问题——电池容量还剩多少,梯队利用能安全使用多久,郭表示,这些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来评估。“现在只有一些零散的标准供企业参考,不仅不成熟,而且不科学”。郭也希望***能牵头相关行业协会建立更加完善和科学的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尽快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这一新兴行业起步早,发展快,目前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需要***的有效引导。“但如何进一步进行有效管理,合理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有效实施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履行动力电池回收责任,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与市场和行业协同规划。”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记者杜秀英策划:))(文中为化名,本版图片由视觉***提供)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来了 回收企业却“吃不饱”?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078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