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潜心基础研究,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让人才潜心基础研究,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让人才潜心基础研究,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让人才潜心基础研究,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2021-12-22 08:11:19 来源:光明日报

上海师范大学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贵金属的光催化溶解”实验。

在重庆某科研创新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扫描分析样品中的杂质含量。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观察大叶黄杨的标本。

“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夜晚的一幕。

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源泉。近年来,天宫、蛟龙、、吴空、墨子、大飞机...随着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的陆续问世,我国科技在一些领域由跟跑变为并跑***,一些领域甚至率先进入“无人区”,这对我国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质量基础科学研究要取得突破,人才是关键。现实中,由于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产出慢、成果转化难,如何评价和检验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效果和实际贡献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

在“破四德”的大背景下,人才从容从事研究还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该何去何从?

基础研究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背后的无限可能。

日前,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潘刚刚接受了学校人才计划中期评估。考核发表了多少文章,完成了多少项目,带了多少学生,学科建设有哪些创新,社会服务有哪些贡献...一系列指标涵盖了科研成果、教学效果、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并不全面。

“目前全国都在强调‘破四’,各单位都在拟定新的考评办法。总的导向是评价更加全面立体。”潘说,“但在实践中,有些量化指标直观,判断上没有争议;其他非量化指标相对模糊,难以判断。”

比如对学校学科建设的贡献。“学者出去做报告,算是贡献吗?贡献多少?什么措施?”在潘看来,这些都是尚未明确的地方。

“其实相对于应用研究和工程研究,基础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论文。”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传一开门见山。“因此,评价机制改革要求‘不唯论文’,而要‘唯’而不唯论文。”

王传一一直从事“双比较好”建设成效评估和教师科研评估的研究。他觉得这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也在增加。然而,尽管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共识,但要吸引更多的人真正投身其中仍然不容易。基础研究成果评估难、科研人员激励不足被公认为“常年问题”。

除了很多研究的有效性很难用指标来衡量之外,一个评价机制是否科学有效还与这门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

不确定性是伴随基础研究的关键词。不是每一个研究假设都是***正确的,每一个实验都一定会成功,每一个细微的研究方向都会有产出。潘已经记不清楚,他和他的团队在大大小小的实验中遇到了多少波折。

“很多应用研究目标非常明确,但基础研究往往不是。所以,做顶层设计是很难的。”但在潘的心目中,基础研究***的魅力恰恰在于这种不确定性背后的无限可能。

“很多***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因此,用一个框架化的评估和评价机制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合适吗?”潘说:

如何衡量科研的辛苦和功劳?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双印一直记得多年前的一次经历。当时他在美国做博士后。美国能源部在接受他导师的一个项目时,除了看成果,还特别关注通过项目培养了多少学生,培养的质量如何。

这对他影响很大。“基础研究项目要注重过程,成果要顺其自然。”他认为,尤其是一些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往往有相当大的失败风险。有时候即使失败,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锻炼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的能力,提高科研素养。

王双印自己也有过这种经历。“一个实验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功,却意外地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学生沿着这个方向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和收获。”

不是每个科研都这么幸运。“其实在培养一个基础研究人才的过程中,三五年没有成果是很正常的。”王传一坦率地说。

他还观察到,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下,学术圈确实存在盲目追***,靠“短、平、快”出成果的现象。“做科普研究,一方面更容易发表论文;另一方面,参与的人越多,结果被引用的概率就越大。于是,出现了大量缺乏原始创新、不能满足国家需求的高影响因子文章。”

与此同时,虽然难以快速或直接出成果的“冷门”领域蕴含着******性的创新可能性,但研究人员往往会知难而退。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衡量基础研究中的“辛苦”和“功劳”?

“也有很多科学家非常负责任地对待学术研究。他们一方面是在做有固定期限且能按期出成果的项目,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长期的学术生涯不断积累。”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馆员刘小敏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长短结合”的评价机制和体系。

王双印的感受是,基础研究中的“努力”更多的是“强调原创性”和“是否观察到新现象,揭示现象本质,开发探索本质的新方法,指导应用研究”。因此,评价机制也应该处理这一方面。

“基础研究不应该盲目追求***,哪怕是***方向,也需要冷门视角。”秉承这一理念,王双印及其团队拓宽了电催化剂缺陷化学的研究领域,围绕“认识缺陷、构建缺陷、利用缺陷”三个层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容错机制,考验智慧和勇气。

“读博士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一般是五年。看起来不短,但真的不长。”一个有10个学生的“双顶”大学教授对记者打响指。“比较好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第三年进入实验室做研究,第四年、第五年考虑毕业。如果研究不成功,毕业可能会延迟。你敢让他搞那些‘不知名’但是探索性的研究吗?”

这是基础研究者普遍面临的问题,被很多导师嘲讽为“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很多导师会根据人的需求进行精心统筹:让一部分有毕业压力的学生从事“短、平、快”的研究,另一部分人则研究更有挑战性的“大问题”。

前几年高校对博士学历的要求提高了。近年来,随着打破“五唯”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很多高校逐渐放宽了对博士毕业的要求,这让很多人松了口气。但另一种普遍的声音是,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容错机制太有必要了。

往年1月,《***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直到现在,评估系统中的容错机制还很难实现。”多位专家学者在采访中表示。

“这件事是对管理者的智慧、勇气和格局的极大考验。”***社会科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高说。

现实情况是,在具体认定科技创新主体的容错或问责时,对于哪些失误可以容忍,哪些不可以容忍,仍然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和相应的制度安排,科学界定什么可以容忍仍然存在不小的困难。

其次,由于基础研究的长期性、探索性、专业性、前沿性等特点,在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容错、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过程中,非专业人员很难对科技创新主体的所有活动进行跟踪和判断。

“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高介绍,因为疫情,很多涉及大量实地考察的项目被迫按下“暂停键”,但大部分学校和科研院所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对项目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

不管怎么评定,都得专心科研。

***明确指出,培养选拔人才不能只当“帽子”或论文,这很重要,但也不容易做到。大量的无序竞争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也阻碍了科研人才的健康成长。

“现实是,有没有帽子,实际待遇差别太大。”国内某知名研究院副院长向记者坦言。他见过很多没有任何学术突破,拿到“帽子”后安心养老的人,也见过很多人因为在一定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内没有拿到“帽子”而变得灰心丧气,进入“得过且过”的状态。

此外,一项基础研究人才调查的数据显示,68.9%的研究人员表示“会议、学习、行政等太多杂事占据了我的研究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其中24.1%的人表示“非常赞同”。还有很多科研人员认为自己在项目申请、中期检查、项目完成、项目经费报销等科研管理上花了很多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

建设一支痴迷科学、心无杂念的青年学者队伍,需要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研究环境,可以释放和激发更多更强的创造力。采访中,专家学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我们总是向往一个可以容纳自由探索的世界。”王双印说。

“我们要明确,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最终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而不是机械地、死板地管理科研人员。”高对说道。

“应该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从政策导向上构建更加系统、包容、灵活、有弹性的组织。”潘说: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需要的,但不能被所谓的‘评价’牵着鼻子走。而应该让基础研究人才依托自身兴趣,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去探索自己的世界。”王传一说。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才,让基础研究打开一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大门,让我们的科研产出引领世界,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刘玉敏说。

(记者刘猛项目组:记者刘猛、杨澜、崔兴义、金浩天、陈鹏)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让人才潜心基础研究,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046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