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吹牛”顽疾怎么治?

电商“吹牛”顽疾怎么治?

电商“吹牛”顽疾怎么治?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电商“吹牛”顽疾怎么治? 2021-12-02 07:47: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各种网络平台上有很多夸张的推广者。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络平台仍存在不少违法使用“限字”广告的情况,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导致不法分子利用“违法经营广告”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件频发,亟待加强监督管理。

不法分子盯上了“吹牛”的电商。

记者从山东警方获悉,山东枣庄山亭桑村镇西罗山村村民洪志鹏因网络敲诈十分苦恼,遂向当地派出所报警求助。原来他的网店被举报涉嫌虚假宣传,对方说只要4000元就可以撤销举报。

办案民警冯介绍,马等人在多个网络平台的网店搜索含有“最”、“永不”、“环保”、“无毒”等字样的广告,后以广告词违法为由向12315平台投诉。一旦商家通过投诉单留下的电话联系马某等人,马某等人便以“如不私下解决,市场监管部门将对商家处以巨额罚款”等威胁商家,索要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的财物。为了避免被处罚,很多商家不得不“花钱买平安”。

“从案件情况看,绝大多数商家是被迫接受马某等人的敲诈勒索,而马某等人则是收了钱后撤诉。”山亭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杨峰告诉记者,以马为首的这个团伙的犯罪行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里,涉及全国2000多笔生意,涉案金额200多万元。

山亭公安分局副***田伟告诉记者,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与电商广告领域普遍滥用“限字”有关。

滥用“限字”成电商“牛皮癣”

我国《广告法》明文规定,广告不得使用“***”、“***”、“***”等用语。对使用“极端词语”违法发布“吹牛”广告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发布广告,并对广告主处以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由广告审查机关吊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广告审查申请。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限字”在一些网络平台的大量广告中依然存在。

有的商家在拼音、谐音、异体字中使用“限字”。记者发现,“秋低价”、“秋D价”、“醉低价”等禁用词“醉”的谐音、语音形式使用广泛。

闲鱼上名为“mini的宠物生活”的卖家标榜“全网zui低XX狗粮爽系列”;卖家“陈优品”称,他卖的洗发水、沐浴露、洗护套装都是“全网低价!”;为了避免平台审核,主播“汇聚城创始人”在纸上打印了“史上***”的字样,并在视频中展示。

记者还在小红书上看到,某护肤品宣称其“史上***”。当记者询问客服是否是***时,客服并没有正面回答,只说“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不同,价格不同”。

直播送活动也有相关问题。10月13日,“巴黎欧莱雅”在微博中称,“10月20日锁定李佳琪直播间,面膜今年最强”。不少网友购买了预售价429元的产品。近期“双11”期间,该品牌直播间现货仅售257元。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集体投诉量已经超过2万。

此外,广告中还有大量“历史”、“***”、“***”等禁忌词。主播方“露露黄”在其多带短视频中使用了“史上***”的字眼。闲鱼卖家“原来是来来”说自己卖“国家野生海参”招揽生意;卖家“马宝易”销售“全民护眼台灯”;卖家“嘉树月星”称所售牙膏为“全球比较好95%水提蜂胶牙膏”...

非法“吹牛”广告甚至成为行业惯例。记者发现,很多商家会“未雨绸缪”,在网店的显眼位置标注“特别声明”,以此来推卸责任:“如果本店在售商品的广告调查整改有任何不可调整的地方,请提醒我们,关于此类问题的争议支持退货,但不作为赔偿的理由”“任何形式的限字赔偿,我们都不会接受,也不会妥协,希望消费者和‘造假者’知晓”。

迎难而上,构建多元共治体系

多家网络平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各平台对相关产品推广中违规使用广告“限制词”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也制定了一系列甄别处置规范和方法,如:平台将继续通过人工控制和技术手段进行交叉识别,在相关商家或创作者的管理规范中增加“广告禁止词”等详细的明文规定,并为用户开通举报邮箱、电话等直接反馈渠道。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平台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治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田伟说,从办案实践来看,商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线上线下都有夸大宣传的倾向和习惯。执法部门案件多,监管压力很难做到全时全球覆盖。

同时,一些商家和创作者利用“限字”来“绕路”,大大降低了平台技术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直播中,一些主播故意夸大热身赛短视频,直播结束后迅速删除视频以销毁痕迹,都增加了监管难度。

此外,北航空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等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该领域的治理基础存在效力不高、漏洞较多等问题,亟待从立法层面查漏补缺、提升。

***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提醒,平台要特别警惕一些规避治理的“歪门邪道”,动态升级监管和技术水平,从源头上防止类似的有害广告进入平台。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主动提升科技监管水平,消除监管盲区,提高监管效率,铸造监管公信。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提醒,对于可能引起消费者误解的产品信息,如果平台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应与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强制压实责任。山东周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伟建议,应建立统筹协调的监管机制,明确各监管主体的职能范围和边界,防止出现“无人监管区”,避免因职能交叉造成的相互推诿。

“以多元共治的理念,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系统治理,让各方经营者在法律体系中清晰判断自身行为的性质、处理程序和后果,最终实现整体网商环境的彻底改善。”山亭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宣东建议,通过建立协同管理制度,推动形成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直播平台、从业人员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环境。(记者闫祥岭、杨文、肖海川)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电商“吹牛”顽疾怎么治?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067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