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 制定科研目标要“跳起来摘果子”

王大中 制定科研目标要“跳起来摘果子”

王大中 制定科研目标要“跳起来摘果子”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王大中 制定科研目标要“跳起来摘果子” 2021-11-04 08:11:11 来源:新京报

王大中,男,1935年出生,***党员,清华大学教授,原校长。国际***核能科学家,***科学院院士。1989年11月,王大中(左一)宣布5MW核供热堆成功启动并运行。本版图片/清华大学供图

"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你终生追求和奋斗."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在得知自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后如是说。

王大中是国际知名的核能科学家和教育家。历任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所长、研究室主任,核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清华大学校长。

在过去的60年里,王大中对核能的追求与***的核能产业紧密交织在一起。他带领研究团队,主持了世界上比较好座5MW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设计、建造和运行,还主持了世界上比较好座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化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研发,积极推动上述两项先进堆技术的应用,从而解决了核能安全的世界难题。

“我们国家正处于比较好的发展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所有的科学技术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在科学技术上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技创新是我们最重要的爱国方式。”王大中说。

“荣誉属于意志统一的‘200号’人”

1955年,我国***制定了发展核能的战略计划。1956年,为了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清华大学成立了工程物理系,从电机、机械、动能等专业抽调了一批***学生,其中就有当时在力学系读大二的王大中。大四的时候选择了反应堆工程专业,是全国比较好批反应堆学生。

1958年,清华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向上级提出建议,自行设计建造了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堆,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我国核能事业急需的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基地,项目代号为“200号”。“200号”后来成为这个基地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的代号。

这个计划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刚从大学毕业留校的王大中参与了设计和建设。从反应堆物理设计,到反应堆零功率物理实验,到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和实验,从模型制作、基础挖掘、搬砖,到调试和运行...王大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实际工程经验和实战战略思维的***。

1981年,王大中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世界***的核能研究基地——联邦德国乌尔里希核研究中心,师从球床反应堆之父苏尔登教授。仅仅一年零九个月,他就获得了亚琛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

1982年10月,王大中回国,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任主任。他带领研究团队用5MW低温堆和10MW高温堆解决了核能安全的世界难题,并明确核研院必须完成从实验堆到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回忆说,在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建设期间,王大中在所有重要的工程节点都亲临现场,和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

在科学研究中,王大中一直强调“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得知自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后,王大中说:“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它属于集体,属于所有迎难而上的‘200号’们,属于所有爱国勤劳的科技工作者。”

科学研究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

王大中在科研生涯中强调的另一点是,在制定目标时要“跳起来摘果子”,带领大家坚持自主创新。

“20世纪80年代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和公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忧和关注,全球核能发展陷入低潮。”何建坤指出。在担任王大中任清华核能研究所所长、核研院院长期间,何建坤担任副所长、副院长。

核能安全在国际社会备受关注,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清华核研院也将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列为重要研究方向。时任清华大学核研究院院长的王大中将目光投向了被称为“不会熔化的反应堆”的高温气冷堆。

自1982年以来,王大中主持了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1986年,他主持了“5MW低温核供热堆研究”项目,该项目开始建设。1989年,它以比较好次关键性的成功建成并投入发电运行。这是世界上比较好座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反应堆,也是世界上比较好座采用新型液压驱动控制棒的反应堆。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成为世界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聚焦5MW低温核供热堆的同时,王大中开始了高温气冷堆布局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试验。1986年,清华高温气冷堆的研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863”计划。1992年,***批准在清华大学“200号”建设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这是世界上比较好座模块化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1995年正式开工建设。2000年,世界上比较好个本质安全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在清华建成。

2005年7月,在10MW高温反应堆上,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成功完成了不紧急停堆拔出所有控制棒的实验。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比较好一次在实际反应堆上进行的此类安全验证实验,成功验证了高温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

王大中并没有就此止步。后来他从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提出要实现从实验堆到工业原型堆的跨越。在10MW高温气冷堆的基础上,王大中积极推动建设了世界上比较好座单个模块化反应堆功率放大25倍的工业规模模块化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山东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是其核心工程目标和标志性成果。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示范工程于2012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全部技术研发、工程验证、土建、设备制造和安装等工作。今年9月12日成功实现比较好次临界。计划年底***并网,往年投产商业运营。

“他推动了两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使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清华大学核研究院******唐亚平说。

“科学研究就像爬山一样,往往充满了困难、挫折和风险。我个人知道,克服这样的困难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得知自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后,王大中在发表感言时这样说。

他解释说,理解是指分析问题的能力;勇气,就是敢于尝试,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韧性是指遇到挫折时的毅力和恒心。

愿意成为他人阶梯的教育者

在女儿王怡的记忆中,父亲开明有趣,一直鼓励她勇敢尝试新事物。“教我骑自行车,带我去山里的水库,教我游泳,教我冬天在清华的荷花池滑冰……”同时,王毅认为正直和诚实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特别注重培养我诚实、认真、不滑。”

石磊,现任清华大学核研究院副院长,是王大中的学生。从清华自动化系毕业后,石磊来到核研院攻读博士学位。王大中的话他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核工程是交叉学科,学起来不容易,而且很‘苦’。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这些东西不是***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学会的。我们需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王大中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给石磊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记得我请王老师审阅我的博士论文时,王老师当时是清华大学的校长,日常工作很忙。但是,当他修改完博士论文后,让我一章一章、一段一段地认真讨论,看着王老师亲自修改的痕迹,听着王老师耐心的讲解,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王大中还精心培养能继承团队精神的接班人。2008年,核电重大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获***常务会议通过,弟子张被任命为核电重大项目总设计师。对此,唐亚萍评价王大中“甘为人梯,赏人以后学”。

1994年1月,王大中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制定了“三个九年三步走”建设世界比较好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往年,将是这一战略的***一年。“学校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办学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他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还是一位***的教育家和大学校长。”何建坤说。

新京报记者冯琦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王大中 制定科研目标要“跳起来摘果子”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089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