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2021-11-24 10:13:30 来源:人民日报

王正在镌刻金杖。个人资料图片

金光闪闪的金色面具,一米多长的金色权杖——在王工作间的***,放着他的“网络名人”作品。

今年25岁的王是一家视频网站的手工博主,网名“只有不懂学问的人才是浅薄的”。今年以来,他发布了两段视频,记录了用500克纯金手工“还原”三星堆金面具,用600克黄金重新雕刻三星堆金杖的全过程,在国内外播放量过千万次。网友赞他:“哪里来的人才?它显然是辉煌的。”

王的视频在海外新媒体平台上也受到了很多关注,外国网友纷纷留言:“视频里的手艺太棒了”“想多了解一下***传统文化”...

上万击,15天重刻三星堆文物。

起初,出于好奇,王萌生了制作黄金面具的想法。

今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公布。在6个新发现的祭祀坑中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一件金面具备受关注。时隔多年,这个片段依然光彩照人。

“出土的方脸大鼻宽耳面具残片令人惊叹。当我看到心潮澎湃的时候,脑海里立刻出现了努力‘挽回’的想法。”王回忆说。

面具碎片重约280克,专家推测面具完整重量约500克。“不做到***,就无法还原文物的内在感觉。”王戈咬咬牙,去银行买了500克的纯金块。在他看来,观众只有在制作过程中坚持保持信仰感,追求***之美,才能感受到文物带来的震撼。

没有模具,王就把金块锤成金盘,同时不断查找资料,把不完整的部分补上,按照轮廓锤成型。首先,敲掉突出的鼻子,然后雕刻空眼睛,然后切出雷鸣般的耳朵...1.8公斤的锤子,上万次的锤打,重刻的过程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更考验艺人的审美。

15天后,一个栩栩如生的三星堆金面具复制品完成了。王将整个过程剪辑成一个12分钟的短视频,发布后仅两天就获得了100多万个赞。

在网友关注的鼓励下,王又花了600克黄金,历时4个月,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复原”。

金杖上的图案。个人资料图片

***还原,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

王从小热爱手工艺,大学时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选择以兴趣爱好谋生,报名成为全职视频博主。起初,他在青海老家的父母不相信他能靠短视频养活自己。现在王有超过300万粉丝,他的父母也逐渐让他放心尝试。

在每日发布的视频中,王擅长对各种动画刀剑进行复刻。他曾经用两个月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做了一把木剑,用一把风琴用了40天做了一把蝴蝶折扇...他的创作“低产”,近几年只发行了40部影像作品。这是因为他的手工作品往往很复杂,需要花很长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去琢磨每一个细节。

三星堆金杖的复制品也是如此。金杖由木质杖和包裹在外层的金色外皮组成。金色表皮的一端刻有由箭、鸟、鱼等图像组成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的轮廓在不到1毫米的面积上刻有两条平行而平滑的线条。

此前,王曾在薄铜板上练习雕刻一个月,但无法精细雕刻出两条平行线,制作一度停滞不前。直到两个月后的某***,他灵机一动——纯金是软的,纹路直接压在金皮上,再往对面加深,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他终于用自制的牛骨刀刻出了两条平行线。

金杖内所用的木棒,是王在三星堆附近山上采来的树枝,从四川运回上海。用的胶是他煮的鱼鳔胶,也是古蜀人用的原生态胶。“希望尽可能还原文物的本来面目。”在他看来,神器的外表是可以替代的,但内在的技能是替代不了的。

虽然和专业的文物修复相比,他的技术还不够精湛,但在业余爱好者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也会在视频中解释:“很多已经完成的地方都是基于现有的文物,手法笨拙。请原谅我。”

一个接一个的作品,一个接一个的视频,技能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只是个手艺人。”王对说道。

感受巧妙的思维,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面具》和《金杖》的成功复刻,使王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门,感觉自己进步了。”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技巧是与古人对话的一种方式。

制作时,每次落锤都要保证不能歪。如果你不小心,它会被打破的。“可能3000年前的工匠也同样细心。”在看到成品的那一刻,王想象着“工匠一定是被这种美弄得眼花缭乱了”。

“感觉真的很棒。通过手工,我们似乎真的可以感受到3000年前工匠们在制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而这些感受或许真的可以穿越时空空。”王说,这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

在生产过程中,王常常会突然领悟到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从而对灿烂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制作金杖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刻一次线很明显,为什么要刻两次呢?重刻之后,他似乎明白了古人的意图。这些复杂的线条看似只是装饰品,但对于古人来说,看似简单的图案背后,却是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现在很多视频网站的博主都在努力创作,王也收获了很多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伙伴。“网友的评论鼓励了我。”他说:“希望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分享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让自己不仅能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快乐,还能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传递给大家,找到共鸣。”

王说,他只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乐于尝试新事物的普通人。“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记者曹玲娟)

《人民日报》(往年11月24日第12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63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