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为何被外国读者喜爱

《骆驼祥子》为何被外国读者喜爱

《骆驼祥子》为何被外国读者喜爱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骆驼祥子》为何被外国读者喜爱 2021-11-19 11:37: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们知道,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用文言文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小说,成为当时许多***人了解西方文学的启蒙读物。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翻译中,译者并不完全忠实于原文,有些地方甚至对原文做了很大的增补和改动。

这些小说也为少年时的钱钟书打开了一扇看到西方文学广阔世界的窗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他将原文与译文进行了对比,认为译文中的一些增改虽然不符合原文,但却为译文增色不少,起到了“反腐”的作用。这些带有个人特色的改写,客观上激发了更多国内读者的阅读兴趣。

事实上,在***现代文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一种“腐败”的翻译。译者在翻译中没有严格遵守忠实原则,但译文在传播效果上是相当成功的。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在美国的传播就是一例。译者“创造性地重新翻译”了这部作品。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翻译的复杂性,促进***文学走向世界。

小说《骆驼祥子》1936年9月在《宇宙风》上***连载,1937年10月整部小说连载。这是老舍多年观察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花了半年多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收集材料,闭门造车一年多潜心写作的结果。

1945年,《骆驼祥子》的比较好个英译本《骆驼祥子》在美国纽约出版。当地文学评论家立即在《纽约时报》的《纽约先驱报论坛报》、《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报纸上推荐了这部作品,受到了大量美国读者的喜爱。这不仅与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及其作品中对当时北平风土人情的准确描写密切相关,也与译者伊万·金的翻译和改编策略密切相关。

伊万·金在《骆驼祥子》中融入了一些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在翻译的过程中,他甚至增加了角色,删除和修改了人物之间的对话,改变了故事的主线和结局,增加了二战后美国积极倡导的一些精神文化在译文中的比重。在伊凡·金译本的推荐中,重要推荐杂志《每月一书俱乐部***》有这样的评价:

“检验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是它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e·M·福斯特(英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说过。只要你活着,你很有可能会被这部小说的主角深深打动。他为最卑微的幸福所做的努力,会让敏感的读者流下同情的眼泪。命运打不过他,人性善良的本性在他身上表现出来,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的五位评委一致认为,《骆驼祥子》这部迄今为止还不为美国公众所知的***作家的作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这说明伊万·金译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人生观、世俗观念都能与当时美国社会所倡导或流行的精神不谋而合,并使大洋彼岸的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共鸣。在翻译上,伊凡·金选择改编原著中祥子发现乔伊上吊,走向彻底堕落的结局,改编成祥子救了奄奄一息的乔伊,两人一起离开,找到自由的大团圆结局。

伊万·金就这样通过讲述祥子这一典型人物的成功故事,向美国读者传达了***人民在艰难处境中仍保持着坚强意志奋发向上的战时精神,展现了***作家充满人文温度的笔触。这给了美国二战后大量陷入贫困的人们有效的精神鼓励。

伊万·金的译作在40年代的美国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伴随着对原文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背叛。但是这种缺乏不是***的。《骆驼祥子》中被删除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在后来出版的英文版《骆驼祥子》中逐渐得到补充。

1979年、1981年和2010年,美国分别出版了简·詹姆士、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译本。自詹姆斯翻译以来,翻译风格逐渐放弃迎合美国主流思想。从葛浩文的翻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译文能够贴近原文所表达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骆驼祥子》的这四个英译本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跨度超过60年。显然,这种持续的外部翻译的过程和效果值得我们关注。最早的翻译降低了外国读者理解作品的门槛,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后续翻译逐渐增加难度,让外国读者逐渐进入***文化的精神世界。

这种先占领文学市场,再逐渐渗透的持续过程,为呈现立体化、多角度的***文学文化奠定了基础。当我们考虑到跨文化交流的独特性和***文学的复杂内涵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单一的翻译很难兼顾读者的接受程度,并充分把握文本中隐含的所有精神内核、文化特征和意境,而这种持续的外部翻译过程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所以,我们今天在传播***文化,讲***故事的时候,不妨把它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不同侧重点的翻译版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果将它们叠加起来,可以呈现出更丰富、更完整的文本世界。

伊万·金翻译《骆驼祥子》的成功,为这部***现代名著在美国、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后续翻译和接受奠定了基础。法、德、日等国出版的《骆驼祥子》译本也不同程度地参考了英文版。可以说,***现代经典小说《骆驼祥子》的译介之路是***现代文学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磨合范式,是历史的必然。不同时期的译本所强调和凸显的文化“共鸣”,与不同时期读者精神的“感同身受”,正是***文学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逐渐重塑文化符号过程的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外国读者对《骆驼祥子》的接受,不仅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而且对***文学的外部建构都具有参考价值。(作者:马玉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骆驼祥子》为何被外国读者喜爱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65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