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翻新 类型不下50种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加力

花样翻新 类型不下50种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加力

花样翻新 类型不下50种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加力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花样翻新 类型不下50种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加力 2022-03-28 07:52: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诈骗都没有限制;

有人负责起草演讲稿,有人负责电脑技术支持,有人负责套现,有人负责后期保障;

从故事设计、塑造人物设计、获取信息,到了解需求、引诱操作,***骗钱,形成一套“***”的整个诈骗流程。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同时,电信网络诈骗仍在以“变种记录”的方式持续上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安机关发现的各类诈骗不下50起。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持续努力。

电信网络诈骗频发。

社交、视频、购物是重灾区。

近日,大连的韩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人员”的电话,称韩先生在该平台购买的VC片出现过敏问题,需要召回缺陷产品并返还741元。

韩先生下载了一个视频软件,开始屏幕分享,一步步落入陷阱。***将他的10张银行卡、妻子的5张银行卡、支付宝余额、网贷、信用卡共计143万元转入犯罪分子的银行账户。

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严峻复杂,案件仍在高位运行。公安部刑侦局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指导办公室副主任胡志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转移到互联网上,社会上传统的盗窃、抢劫等接触性犯罪不断下降,而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接触性犯罪却在急剧上升。”

安佳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副总监郝表示,疫情加速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人们在网络空中度过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越来越多,不法分子利用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人们平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5.4小时,每人每月使用app数量为27.1个。

“移动社交、移动视频、移动购物的活跃渗透率都在90%以上,使用次数远高于其他行业。它们是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最多的三种应用类型,也是欺诈最集中的领域。”郝说,网络应用越多,不法分子可以借用的windows就越多。

除了网络应用增多,诈骗组织化程度加深,是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从电信网络诈骗的整个犯罪过程来看,这些犯罪分子绝不是简单的‘乌合之众’。他们组织严密,管理严格,分工明确,手段娴熟。有人负责起草演讲稿,有人负责电脑技术支持,有人负责套现,有人负责后期保障等等。”北京市检察院检察官王澍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环节分工精细,每个环节的犯罪分子只参与一部分犯罪行为,与传统的典型犯罪行为不同。”王澍透露,一些犯罪嫌疑人会辩称“我只是抓取了数据”“我只是把银行卡租出去了”,欺骗了灰黑链条的相对***性,导致犯罪人的不道德感明显降低。

“杀猪盘”等等层出不穷。

心理学专业人士负责写剧本。

网络诈骗手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紧跟技术的不断“综艺”升级。几乎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也在升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安机关在打击行动中发现的各类诈骗不下50起。

在王澍看来,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法和套路在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但犯罪的底层逻辑并没有改变。就是通过一些网络技术手段,抓住受害人的心理和人性弱点,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让受害人付款转账,***骗钱。

郝说,根据诈骗场景,剧本、人物、道具、情节、交往行为、交往关系都设计得清清楚楚,一些写剧本的“心理医生”甚至是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王澍说,如果从受害者的心理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有几种类型是常见的、高发的:一是利用受害者的信任心理,比如在网上交友,即通过婚恋心理与受害者建立信任关系,然后通过各种言语让受害者自愿付费,也就是所谓的“杀猪”;二是利用受害人的恐惧心理,如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配合调查,以涉嫌犯罪为由实施诈骗;三是利用大学生、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逐利心理,以“刷单返利”为诱饵实施诈骗;四是利用受害人贪小便宜,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交易行为掩盖行骗的本质。

“诈骗分子紧跟时事,他们的剧本与当前社会***紧密相连。比如电话卡、银行卡经常被用作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国家开展了“破卡”专项行动。不法分子以‘涉嫌洗钱诈骗’为由诈骗民众。”国家反诈骗中心的警察李金鑫说。

同时,大数据引流成为“***”造假的关键环节。“上至老人,下至孩子”,诈骗分子会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点对点地为不同群体精心设计骗术,让群众防不胜防。

李金鑫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广撒网的电信诈骗手法不同,不法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评论、网页广告、朋友圈广告等方式,将脆弱的特定群体***引流到相应的诈骗网站或诈骗app上。

对于年轻人来说,游戏诈骗更为常见。不法分子通过低价出售游戏皮肤、装备、周边产品来吸引受害者。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中队长苏兴波介绍,幼儿平时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不法分子在游戏平台上发布低价出售皮肤、装备等信息,引诱孩子上钩。有的家长还会把自己的手机密码告诉孩子,或者把孩子的指纹输入手机。“当孩子联系发行商(不法分子)购买时,不法分子会以‘帮你操作’为由,索要一些操作权限,但实际上,不法分子在获得跨设备登录、支付等相关权限后,会迅速将设备关联的银行卡里的钱转走,更有甚者会直接诱导孩子汇款。”苏兴波说,他见到的最小的受害者只有8岁。

一步一步设置陷阱引诱

复合诈骗案件频频出现。

***,家住北京的李接到一个自称是“通信管理局”的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手机发了大量诈骗短信,手机卡要强制关机。虽然李某并没有办理对方所说的手机卡,但由于对方能准确报出自己办卡的具体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地点,自己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李某渐渐相信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他人冒用了。

建立“信任”后,对方还表示“通信管理局”与“公安局”有合作机制,可以帮助李将电话转接到“上海市公安局”。“公安局民警”不仅证实了李手机确实发送诈骗短信的事实,还称其银行卡还涉嫌帮助某犯罪团伙洗钱,并表示将很快对李发出“通缉令”。随后几天,李都在配合对方“调查”,***把银行账号卡号和密码提供给了对方。

“诈骗分子利用他们掌握的‘准确’信息,通过简单的诈骗说辞,一步步将受害者引入他们的陷阱。”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民警邹红说,由于国家对防骗知识的普及,很多人已经有了防骗意识,但大多数人的意识可能还停留在多年前,即“不给陌生人转账就不会被骗”但其实现在诈骗套路很多,利用层层铺垫,获取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盗取银行卡。“一环接一环,很多人很难识别骗局。”邹红说。

一步步骗人的诈骗过程“防不胜防”,集多种诈骗手段于一身的复合型诈骗也在近期频频出现。李金鑫告诉记者,自往年8月以来,以“兼职刷单”、“恋爱交友”为起点,结合“杀猪盘”、虚假贷款等多种诈骗手段的复合型诈骗案件,已成为种类最多、变化最快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一。

“以目前高发的刷单诈骗为例,已经不是传统的虚假购物刷单销售进行诈骗了。”李金鑫说,以前频繁出现的刷单诈骗,都是货款先行,受害者很容易发现自己被骗了。现在大多是在Tik Tok、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以视频赞、微信官方账号关注、主播增粉等名义的新型刷单“与之前的刷单不同,赞等行为并不是主要的诈骗手段,但往往成为后续贷款诈骗和‘杀猪’的引流手段。”他说。

据李金鑫介绍,受害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类似兼职的广告后,往往会开始与犯罪分子接触。起初,受害者可能会获得几元或几十元的小额奖励。随后,犯罪分子会引诱受害人“赚”更多的钱,并介绍网络赌博光盘、虚假投资理财app等。,但这些费用往往是巨大的。受害人的钱被骗走后,犯罪分子还会引诱受害人卖掉房子,借钱周转。

近年来兴风作浪的“杀猪菜”,就是典型的复合型诈骗。按照邹红的说法,这是一场从网恋开始到虚假投资结束的骗局。一是骗子通过各种交友网站或交友平台寻找自己的“猎物”。一旦找到合适的对象,就会对其发起“爱情”攻势,用甜言蜜语“养猪”。一般他们会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内将事主带入各种投资平台进行“杀猪”,还会谎称自己有内幕消息,稳定获利。

这种复合式诈骗往往造成大量损失。李金鑫说,往年以来,“杀猪”诈骗造成的损失占到40%以上。“往年,北京市公安局***的劝阻金额是3000万元左右。当时受害人遭遇“杀猪”诈骗,准备抵押两套房产。经过我们的劝阻,受害人及时醒悟,挽回了两处财产。”苏兴波说。

(记者:李佳鹏孙莫王李权)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花样翻新 类型不下50种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加力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770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