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成长快速“堵点”待解

国产机器人成长快速“堵点”待解

国产机器人成长快速“堵点”待解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国产机器人成长快速“堵点”待解 2022-01-18 08:19: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技术人员在车间组装工业机器人。(芜湖徕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供图)工人正在进行控制器电路板的组装检查。(芜湖高古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实现工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装备,其R&D、制造和应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集群逐步崛起、产业赋能不断深入,成为实现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虽然现在***的机器人产业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在生产、销售、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比如一些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国内机器人市场难以发展,中小企业用不起、用不上等等。受访专家建议,坚持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综合施策,形成机器人生产、销售、使用“通道”,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从“点”到“链”的产业发展不断完善。

在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应用于不同行业的机器人正在展示“十八般武艺”:智能喷涂机器人可以根据家具形状调整喷涂轨迹;柔性焊接机器人能够灵活移动并准确到达焊缝。“得益于制造业‘机器换人’的强劲需求和‘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的推动,往年公司机器人业务快速增长。”埃弗特公司负责人表示,往年,仅光伏行业就将售出1000多台机器人。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装备产业处处长李力介绍,“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3%。往年,安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80亿元,同比增长9%,全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100余台。

安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加速度”,是***机器人产业不断提升的缩影。

根据工信部等15部门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往年,制造机器人密度将达到246台/万人,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已应用于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全保卫、巡逻检查、医疗康复等领域。

工信部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比较好,往年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44%。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崛起。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完整性不断提升,运动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高精度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加速突破,整机功能和性能显著增强。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呈现出从“点”到“链”的快速发展态势。以Evert为例,该公司是2007年由奇瑞汽车孵化的,当时芜湖只有一家机器人公司。如今,芜湖机器人产业园上下游企业超过100家,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据统计,截至往年11月,安徽省年均营收1000万元以上的机器人企业超过360家。“武(胡)马(鞍山)和(飞)”机器人产业集群已成为***知名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除了“乌马河”,深圳、上海、南京、苏州等地也形成了许多工业机器人集群。,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全产业链开发,完成整机和系统集成、示范和应用。

产业赋能也在不断深化。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技术和现代产业关键装备的重要载体,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和智能化升级,不断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智能机器人分会秘书长赵勇表示,工业机器人不仅是工业产品,更是集机械、电子、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智能装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备的“生产资料”。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往年前11个月,安徽省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500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41家、绿色工厂60家、数字化车间227家;新能源汽车生产17万辆,同比增长1.5倍,位居全国第四。

受访企业家和行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是实现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供应链的很多环节都有堵塞点。

虽然创新引擎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面临技术积累不足、高端供给不足、营销受阻等隐忧。

高端供给不足,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等机构发布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市场主要被日本、欧美企业占据,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软件方面,国产品牌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还有一定差距。

芜湖徕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涛表示,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毛利率高于本体和系统集成。单个机器人本体的毛利率一般在20%到30%,但核心零部件的利润率可以达到40%以上,有的减速器甚至可以达到70%以上。研发核心零部件很重要,否则机器人市场再大,***永远是外企的店。此外,核心零部件市场被国外垄断,可能带来成本上升、交货期长甚至断供的风险,威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芜湖高古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小冬表示,随着R&D投资的增加和应用经验的积累,国产控制器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国产控制器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目前,由于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相对较少,国内芯片企业并不愿意投入工业机器人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未来,芯片在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

此外,国内机器人企业也面临营销困难,“卖不出去”、“用不起”、“用不上”等问题并存。“过去十年,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冲击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地位,降低了产品价格。但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会优先考虑国外的机器人产品,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从业者徐建兴说。

国内机器人企业在与国外机器人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品牌弱势和技术积累弱势。国内机器人企业大多起步较晚,而国外机器人企业在***市场已经布局多年。相关机器人的用户公司已经习惯于使用外国品牌,尤其是汽车制造和3C电子行业,这些行业的使用量很大,对设备质量的要求也***。

徐建兴表示,机器人只有在特定场景下应用,才能升级工艺包,积累技术经验。国外机器人企业由于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精度和稳定性更高。如果我国机器人企业长期失去市场和应用机会,将阻碍技术积累,进一步拉大与国外的技术差距。

一方面,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买不起工业机器人。比较好,投资门槛高。工业机器人往往以系统集成而非单机的方式销售。中小企业要升级生产线需要大量投资,缺乏投资动力。其次,操作门槛高。目前市场上缺乏机器人编程和维护方面的相关技术人才,用工成本也较高,甚至出现“买了机器人用不上”的现象。

自动化是制造业的必然选择,是智能制造的前提。“卖不出去”、“用不起”、“用不上”等问题会阻碍***机器人企业向高端产品进军,也不利于中小微企业走向智能制造。

综合政策,形成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渠道”

《机器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自力更生、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埃弗特相关负责人建议,可以先解决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有没有的问题,再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和海外技术并购解决是否***的问题。此外,建议支持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国内优质企业实现重点突破。

罗涛表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太低,靠自己的努力很难做大。他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首先鼓励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使用国产机器人,发挥示范作用,给国产机器人技术积累机会。其次,在扶持国内机器人企业时,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不仅要论规模,还要看企业的R&D能力及其对产业链的补充和强化作用,提高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要始终坚持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加大政策供给。”他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7年)》等政策,用真金白银支持机器人项目建设。往年、往年连续两年支持各类机器人重点项目746个,补助资金2.51亿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针对中小企业“用不起”“用不起”的问题,各地***和企业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是***大型家具生产集聚区。Eft与当地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建立了“智能共享喷涂工厂”,以来料加工的方式为当地许多中小企业完成家具涂装工艺。这种“共享工厂”“共享机器人”的模式,为中小微企业节省了设备投入和人力投入,也有助于区域整体生产力优化。

除了政策支持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器人还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更好地使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面临升级跨越发展的窗口期。赵勇表示,要抢占科技竞争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机器人技术普及推广。工业机器人要从“机器对人”走向人工智能,努力提高灵活性和易用性。(记者、、马)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国产机器人成长快速“堵点”待解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6929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