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在解奥数题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遇到的新问题是否可以转化为旧问题,从而化新为旧,透过表面抓住问题的本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总结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及答案

1.一辆公共汽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方和乙方出发。卡车的速度是公共汽车的五分之四。走完全程的四分之一,卡车又在28公里处与公交车相遇。A和B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解:如果公交车和货车的速度比为5: 4,那么会车时的距离比为5: 4。会车时,货车行驶了全程的4/9,离会车点的距离是4/9-1/4 = 7/36,那么全程就是28/(7/36) = 144公里。

2.甲乙双方环城行驶,甲方每小时行驶8公里,乙方每小时行驶6公里。现在两者同时从同一个地方出发。B遇到A后,又需要4个小时才能回到原来的起点。问B绕城一圈要多长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

解:甲乙双方速度比= 8: 6 = 4: 3。我们认识的时候,乙方走了全程的3/7。

那么4个小时就是整个行程的4/7。

因此,B线每周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4/(4/7)=7小时。

2.有一个贪财的人,总想让自己的钱翻倍。有***,他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对他说:“如果你只是走过这座桥,然后回来,你的钱会增加一倍,但作为奖励,你必须每走一个来回给我32个铜币。”财务算下来还是挺划算的,我就答应了。他走过桥回来,他的钱翻了一倍。他高兴地给了老人32个铜币。第五次往返后,***32个硬币都给了老人,一个硬币也不剩。问:你在一个金融迷身上有多少铜币?

解析:这个问题用逆向法解决。

第5次后,留给财迷的铜钱只剩32个,相当于第5次过桥前的16个;

第四次过桥后,给了老人32手,所以第四次过桥后有48手,相当于第四次过桥前有24手;

第三次过桥后给了老人32人,所以第三次过桥后他们手里有56人,相当于第三次过桥前他们手里有28人。

第二次过桥后,给了老人32人,所以第二次过桥后,他们手里有60人,相当于第二次过桥前,他们手里有30人;

比较好次过桥后给了老人32手,所以比较好次后有62手,相当于比较好次过桥前有31手。

答:答:第五遍之后,有:32÷2=16(个);

第四遍之后有:(32+16)÷2=24(个);

第三遍以后有:(32+24)÷2=28(个);

第二遍之后有:(32+28)÷2=30(个);

比较好次原创:(32+30)÷2=31(件);

答:金融迷上有31枚铜币。

3.等差数列的第二项是2.8,第三项是3.1,等差数列的第十五项是()。

考点:等差数列。

解析:这个等差数列的容差是:3.1-2.8=0.3,那么比较好项就是2.8-0.3=2.5,然后根据公式“***一项=比较好项+容差×(项数-1)”就是:2.5+(15-1)×0.3,然后就可以回答了。

解:解:公差为:3.1-2.8=0.3,

比较好项是2.8-0.3=2.5,

2.5+(15-1)×0.3,

=2.5+4.2,

=6.7;

所以答案是:6.7。

4.有一个牧场,草每天匀速生长(草的日生长量相等)。如果你放牧24头牛,你将在6天内吃掉这些草。如果你放牧21头牛,假设每头牛吃的草量相同,你将在8天内吃掉这些草。(1)如果你放牧16头牛,你能吃多少天的牧草?(2)为了使草永远不被吃掉,最多可以放多少头牛?

回答:

(1)草的生长率:(21×8-24×6)÷(8-6)=12(份)

原草数量:21×8-12×8=72(份)

吃6头牛:72(16-12)= 18(天)

(2)如果草永远不能吃,每天吃的股数不要超过每天生长的股数。

所以最多只能放12头牛。

5.小明骑在牛背上赶着牛过河。有四头牛,A,B,C,D,都是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六分钟。一次只能骑一头牛,赶一头牛过河。

解:小明骑在阿牛背上赶B牛过河,再骑阿牛回来,耗时2+1=3分钟。

然后骑在第三头牛背上赶第四头牛过河,再骑第二头牛回来,6+2=8分钟。

***骑在比较好头牛背上赶第二头牛过河。不返回需要2分钟。

总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2+1)+(6+2)+2=13分钟。

6.一列火车通过250米长的隧道需要25秒,如果与另一列火车同长150米,通过210米长的隧道需要23秒。时速72公里的列车与错车相遇、擦肩而过需要多少秒?

回答和分析:

根据另一列火车的时速是72公里,所以它的速度是:72000÷3600 = 20(米/秒)

火车的速度是:(250-210)÷(25-23)=40÷2=20(米/秒)

一列火车的长度为:20×25-250=500-250=250米。

两列火车的错时是:(250+150)÷(20+20)=400÷40=10秒。

7、

四个学生,A,B,C,D,猜猜他们中谁被评为比较好的学生。甲说:“如果我被评级,那么乙也会被评级。”b说:“如果我被评级,那么C也会被评级。”c说:“如果D没得到,那我也没得到。”其实只有一个没评分,A,B,C说的都是对的。问:谁没被评为三好学生?

答案及解析:A没有被评为好学生。

从C可以得出结论,D必须评级,否则D不评级,那么C也不评级,与“只有一个人不评级”相矛盾。从A和B所说的:

假设A评级,B评级,B评级,C评级。这样四个人都评判,自相矛盾。所以A一直没有被评为好学生。

8.1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十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两倍。问父子几岁。

回答:

父亲50岁,儿子20岁。

(15+10)÷(7-2)+15=20(年)

2.王涛的爷爷比奶奶大2岁,爸爸比妈妈大2岁,一家五口200岁。据知,四年前爷爷的年龄是王涛的五倍,爸爸的年龄是王涛的四倍。王涛的家庭有多大?

回答:

王涛12岁,妈妈34岁。爸爸36,奶奶58,爷爷60。

提示:四年前爸爸的年龄是王涛的四倍,所以现在他的年龄是王涛的四倍,少了12岁。

(200+2+12+12+2)÷(1+5+5+4+4)=12岁。

9.三组180人。比较好组和第二组之和比第三组多20,比较好组比第二组少2。找出比较好组的数字。

解析:先把一组或两组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用基本和差问题的公式求出比较好组和第二组的数之和。然后,通过再次计算比较好组和第二组的基本和差问题,可以得到比较好组的个数。

解法:比较好组和第二组之和=(180+20)/2=100,比较好组的个数=(100-2)/2=49。

10.两筐苹果,A和b,比较好筐比第二筐重19公斤。从比较好个篮子里拿出多少公斤放入第二个篮子,使第二个篮子里的苹果比比较好个篮子里的多3公斤?

解析:从篮子A中取出,放入篮子B,总数不变。比较好筐比第二筐多19斤,然后比第二筐少3斤,也就是19斤重新分配,比较好筐比第二筐少得3斤。于是,问题就变成了最基本的和差问题:和19斤,差3斤。

解:(19+3)/2 = 11kg。从篮子A中取出11kg放入篮子B,这样篮子B中的苹果比篮子A中的多3kg。

1.已知船向下游航行48公里需要4小时,向上游航行48公里需要6小时。现在船从上游A港到下游b港,已知两个港口之间的航道长度为72公里。开船时,一个乘客从窗口往水里扔了一块木头,问船到B港时木头离B港有多远?

考点:流水中航行的问题。

解析:上行速度48÷4=12 (km),上行速度48÷6=8 (km)。

因为上游速度是水的速度大于船速,而上游速度是船速减去水的速度,上游速度和上游速度之差就是“两水的速度”,所以可以求出流出速度为(12-8)÷2=2 (km)。

现在条件是顺流而下,所以是沿河行驶。从A到B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是:72÷12=6(小时)。

从木板的开始到结束,需要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和船一样。木板随水漂浮,所以行驶的速度就是水的速度。木板在6小时内的距离可由下式得出:

6×2=12(公里);船到B地的距离还是很短的:72-12=60 (km)。

解:下游速度为:48÷4=12 (km),

上游速度为:48÷6=8 (km),

水的速度是:(12-8)÷2=2 (km),

从A到B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为:72÷12=6(小时),

6小时栈道的距离为:6×2=12 (km),

船到B地的距离还是很短的:72-12=60 (km)。

答:船到B港时,木块距离B港60米。

12、

小明住在一条小巷里。有***,他算出了这条巷子的门牌号。他发现了,摆脱了自己。

不算家,其他门牌号之和正好是100。请问这条巷里一共有_ _ _ _户人家(也就是多少户?

一个门牌号)。小明的门牌号是_ _ _ _ _ _。

【回答】

这个题目只有一个具体值,所以要通过估计来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

1+2+…+10=55,所以100附近的和应该是1 ~ 14或者1 ~ 15,

(1)1+2+…+14=105,小明的门牌号是5,一共14户;

(2)1+2+…+14+15=120,小明的门牌号是20,已经不在1 ~ 15的范围内,不符合题意。

13.一个学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个房间5个人,14个人没有床;如果每个房间住7个人,就要加4张床。这所学校有_ _ _ _间宿舍,有_ _ _ _名学生。

解法:(14+4)÷(7-5)=9(区间)

9×5+14=59(人)。

14、

用储存的化肥给麦田施肥。如果每亩施6斤,就需要200斤;如果每亩施5公斤,还剩下300公斤,那么就有_ _ _ _亩麦田和_ _ _ _公斤化肥库存。

解:(300+200)÷(6-5)=500(亩);

50× 5+300 = 2800(公斤)。

15、

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劳动,分成几个小组。如果一组有10个学生,那就正好完了。如果一组有12个学生,后面还有10个学生。有_ _ _ _人参加了劳动。

解:10÷(12-10)=5(组),5×10=50(人)

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文章:

★小学四年级奥数110题有答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卷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奥数经典题总结及答案分析

★往年小学四年级奥数试题及答案解析:矩阵图

★ 20道小学四年级奥数题

★小学三年级100道奥数问答

★二年级奥数考试真题及答案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我的同学

★奥数学习心得五选

★小升初数学难点分析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9241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